全运会马拉松选手从深圳经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赛场;公路自行车个人赛跨越粤港澳,230多公里赛道上的运动员6次过境,毫无通关感……体育赛事助力粤港澳走向“共享共赢”深度融合。
本届全运会开创了“粤港澳19市同区合作、各市有赛事”的格局。香港启德体育公园、澳门东亚运动场等智慧场馆实现了赛事数据、票务系统、安保服务等跨区域协同,让跨境赛事成为现实。
就是这样,合作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早在两年多前,粤港澳就启动了协同筹备工作。全运会协调主任杨德强香港特区政府办公室表示,从路线设计到运动员、观众、车辆快速通关,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三地政府的共同规划和密切配合。
当前,交通网络日益密集,通关日益便捷,体育赛事一体化影响在文化、旅游、民生等领域不断释放。社交平台上,“骑行北上深圳”、“南下香港散步”的分享充斥屏幕。在珠海与澳门、香港、深圳之间的口岸,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推着自行车过境。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表示,“直观过关”等创新举措,是在数据共享、赛事需求互认等方面的制度突破。这重新形式具有示范效应,其经验可推广到经贸、科技等领域,有助于构建湾区统一的制度环境。
同时,三地深厚的体育底蕴为共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广州、深圳的马拉松热潮带动了东莞篮球、梅州足球等专业项目的涌现;香港已建成商业网络,拥有国际七人制橄榄球、赛马等成熟IP;澳门打造“每月两场国际赛事”密度的“体育城”。不同体育项目优势在全运会平台上优势互补,让“三区共享”理念落地生根。
广东省机构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彭鹏表示,粤港澳的优势在于“各显神通”展现出“整体更强”一体化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三个地区具备共同申办更高级别国际赛事的条件,这种情况值得期待。”
“体育+文旅”的创新实践,变赛事流量为发展动力。吴延年提出打造连接三区标志性场所、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跨境旅游线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一键式”服务;打造“粤港澳湾自行车赛”等年度品牌赛事,扶持“体育旅游套餐”,推动红利长期扩张。
专家表示,体育赛事对于凝聚情感、促进政策对接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粤港澳澳门与澳门积累了联合举办赛事的经验,为国际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三地逐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赛事合作模式。依托这一成熟模式,三地可以在机构对接和国际化运营层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增强区域体育赛事领域的全球竞争。 (记者:蔡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