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长黄金”,看生态与产业如何体现
发布时间:2025-10-25 10:04
编者注 中华大地,山清水秀,良田万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人们有切身感受。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历史关口,如何更好实现高水平保障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把美丽中国建设规划转变为全民都能享受到的幸福实景?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内蒙古、江苏,看看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位于燕山北麓的内蒙古赤峰小城子镇,用一种从水果中提取的特殊酶作为肥料,种植的苹果具有美丽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味;无人机全天候巡逻、远程监控实时预警……在赤峰马鞍山林场,综合防控系统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依托山体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探索林下野生种植模式,逐步将以前单纯的生态林地变成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价值的“绿色菜园”…… “绿进沙退”、“林下生金”。内蒙古赤峰有什么高招?愿与记者一起探讨—— 金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酵素苹果采摘基地果实累累。张家兴 摄/光明影像 酶技术培育出美丽的苹果 它四面都是红色的,不仅糖分比o高1到2级普通的苹果,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一公斤可以卖20块钱…… 在赤峰宁城,酶耕技术改变了小苹果的面貌——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酶技术应用,以废弃液肥、蔬菜和收获秸秆为原料,转化为活性液肥,种植基地土壤含有机物质显着增加,也让性别变得更加“好”。 走到小城子镇的苹果树下,树枝上挂满了红红的苹果。 “利用落果、红糖、废弃蔬菜等为原料,可以制作功能酶肥来替代化肥和农药,开发出‘以果养果’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泉说。并保护生态土壤——通过将当地的松树腐殖质与麦麸、酶菌等一起发酵,创造出“本土菌种”,并对水果、蔬菜和干草的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有效分解土壤中残留的重金属和农药。经过三年有机转化期,基土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生态强度大幅提升。 蚯蚓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李洪全告诉记者,在改良后的基地上随机挖掘一些位置,可以看到蚯蚓等生物存活下来。此外,青蛙等生物重新出现在田间,形成“土壤-生物-农作物”的良性循环。 在病虫害防治上,与传统化学农药不同,基地使用大蒜、魔鬼椒、青蒿素等,既避免了农药污染,又构筑了基于农药的绿色防线。植物特性。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青山秋色迷人。张家兴 摄/光明影业 “有机种植的苹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5%左右的苹果出现虫眼,但这是绿色健康的证明。”李红泉表示,“接受不完美”的种植理念,让消费者认识到苹果酵素的“天然属性”,也让土壤在无化学物质的环境中持续受到刺激。 近年来,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还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协、赤峰农业研究院合作设立“农业博士点”和“理科点”,并与西北农业大学合作。与赤峰学院合作开展优化种植模式。 生态优势的不断积累最终将转化为真正的优势产业竞争。 2023年,酵素苹果同时获得有机认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2024年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双认证”跨越。 为拓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累计投资超过4500万元,建设配套水果加工厂、冷链仓储和销售中心,并率先开发出“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模式。 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的精品民宿吸引了众多宾客。张家兴 摄/光明影像 “目前,全镇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2个,从事林业相关产业的人员45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5)。”小城子镇镇长张洪林表示,通过种植酵素苹果,当地生态效益显着提高。年处理农业废弃物5000余吨,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农民年均增加收入近2.5万元。 未来,小城子镇计划逐步推广经济酶种植果林4.1万公顷,力争每年新增1000公顷、改造升级1000公顷,推动“区域酶产业集群”发展。 从恢复一块土地,到盘活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地区,宁城小城子镇的苹果酶产业,清晰地诠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赤峰市宁城县紫梦湖生态园风景秀丽。张家兴 摄/光明影像 智能监控保护森林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色彩缤纷的植物与赭红色的岩石相互映衬,引人注目。代理不少游客爬山赏秋、拍照。 由于这里的山主要由中生代红色砂砾岩组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鲜艳的赭红色,所以被称为“红山”、“赤峰”,赤峰市也因这座山而得名。 很难想象,这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此时却是一座覆盖着黄沙的荒山。 20世纪50年代,赤峰市区被700多个移动沙丘包围。当沙尘暴来袭时,沙丘与房屋的屋顶齐平。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工重新造林斗争。 而赤峰地处北部半干旱沙区,年降雨量不足380毫米。种植生命之树无疑是一场抗击干旱的战斗。尤其是在花岗岩裸露的陡坡上,人们不得不采取“离土造林”的方法。 人工移土、挖树坑、带水灌溉离子。为了固定沙子,当地人手动从山上挖土,平整,然后植树。这个过程非常困难。每棵活着的树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奉献。 目前,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次生林茂密,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昔日的黄沙之地,如今已绿树成荫。它不仅成为城市的生态障碍,也成为市民的“丛林氧吧”。 “以前爬山的时候,眼前都是光秃秃的山,脚下是路。”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哈钦旗马鞍山林场红色接待站站长王一凡感慨万千。 1962年马鞍山林场建立时,天然次生林仅有4.2万公顷。经过三代森林人背着树苗,在山上挖树坑,森林面积达到了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厂之初的20%提高到95.7%。整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7.8%,位居赤峰市第一。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牛群正在觅食。新华社 在马鞍山林场,曾经唯一依靠“人员巡逻、喊话预警”的防火模式,如今已升级为“人防+物防+技防+群防”的立体防控体系—— 无人机全天候巡检、远程监控实时预警、30人消防队伍待命……一草一木都纳入电网管理。 “以前的防火期是9月到次年6月,现在是一年四季的防火季节。森林就是我们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王一凡说道。 这森林变得更加茂密,动物们来安家了!如今,喀喇沁旗山林中,山兔、野鸡、狍子已成为护林员巡逻道路上的“常客”,野猪、狐狸也时常出没。 “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一凡说。 均生长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中。新华社 “绿色药园”充分彰显生态价值 “今年的木耳、木耳、灰蘑菇长势很好,每亩木耳的利润能超过5000元,收入翻了好几倍!”马鞍山林场员工刘永志在100亩林下示范基地告诉记者。 依托274万公顷森林资源,当地打造了“原生态山林”六大产业集群。林下种植、林下繁育、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保健”,形成了“西部林菌、东方林药、南方林果、北方林鸟”的特色格局。 在梅林镇,农民采摘蘑菇、榛子,通过林下采摘,家庭年收入可达3万至4万元。牛家营子镇7万公顷白术、赤芍等中药材郁郁葱葱,每亩利润5000多元。旗内12.5万公顷经济林中,苹果、苹果挂满枝头。收获季节,游客可以从市区开车40分钟前往采摘。 据赤峰市哈拉钦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明介绍,当地政府已连续四年出台补贴政策和政策。 2025年,补贴林下种植食用菌将达到每亩3500元。一张新台币500元的贴纸,用真金白银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目前,全旗有林业经济企业、合作社18家,已帮助2万多人增收。 在广阔的森林中,林下药材种植成为当地森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依托独特的山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当地以红根牡丹、白术为主要树种,探索林下野生种植模式,逐步将昔日生态简陋的林地变成兼具生态保护和经济价值的“绿色药园”。 “选择红牡丹和白术,一是看市场,二是看水土。”李明表示,红芍、白术的市场价格过去两年稳定并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愈合材料非常适合马鞍山的生长环境——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正好满足了红牡丹喜阳光、耐潮湿的生长特性,而白术则因其适应性强,能在林下土壤中很好地生根。如今,旗林下种植的中药材总面积已达7万多公顷,涵盖了适应当地山地条件的多种药材。 “不过,中药材种植是一项‘长期投资’。”李明说,药材需要种植多年,才能积累足够的药性。 “至少能持续3年,有的品种甚至能持续5年。目前,我们还没有进入收获季节,经济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即使是短期影响,在效益显现之前,种植药用林的生态价值已经凸显:为保证药材生长,林地需要持续管护,不仅减少了林下可燃物质的积累,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而且防止了林地遭到破坏,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和顺序。 从初期小面积试植论证可行性,到如今逐步扩大规模,马鞍山林业产业不断推进。据介绍,未来,当地卢加尔将结合经济林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各项选材和种植技术,让中药材在保护森林和海洋生态的同时,为群众长期增收开辟绿色通道。 【编辑:李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