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文:“中国新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发布时间:2025-10-18 10:24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中秋制作活动。一些东北以外的游客,尤其是南方的游客,第一次来到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时,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我以为我们南京、苏州、杭州的博物馆都很好,在北方只听到陕西、河南、北京的博物馆名字。来到辽宁博物馆,无意间以为里面只有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及其古代政权的东西。”正在回顾国庆假期后旅行经历的江苏游客徐子奇说,“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辽宁博物院的财富可以与国家博物馆相媲美。计划了一上午,我不会全部看完。”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公众参观辽宁省博物馆“高贵流转海洋”张书旗画展。 8月以来,辽博会主题展一鸣惊人,备受关注。辽宁省“构建坚强中华共同体意识”展览以“山海交融、共生”为主题,设置8个单元,展出文物600余件。辽博会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亮点和特色?辽宁大学的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是什么?近日,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两次来到辽宁省博物馆,采访了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小文。新中国第一家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博物馆。当时有哪些开创性的成就?王小文:随着解放战争的激烈进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高级干部正在思考和谋划战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时任东北管委会主任林峰的领导下,成立了东北文物保护委员会,抢救、收集和保护战争期间发现的重要文物。馆藏文物:鸭形玻璃。注:本文所有照片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1948年11月沉阳解放后,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院在此基础上成立。 1949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拉开了新中国文化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序幕。东北博物院在新中国博物馆行业中有许多创新举措:翻译制度、清洗文物的方法和经验、代表古画制作、流动展览、考古发掘、伟大祖国古代艺术专题展览、文物馆干部培训班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基础。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人们常常把东北三省放在一起提及,认为它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都比较相似。与黑龙江、吉尔吉斯斯坦相比,辽宁展示的内容有何独特之处?王小文:辽宁大地是连接中原农耕文明、欧亚草原游牧文明、东北渔猎文明的枢纽。古代辽宁的历史文化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始终与周边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历程源于北方多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遇、融合、象征。虽然东北三省地理相邻、文化习俗相似,但辽宁地区的文化却有其多样性。例如,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化之一,彰显辽宁作为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地位——你是中国人;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包括北方乃至域外各民族交流、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辽博物院还收藏有宋书画、元画、缂绣等古代艺术珍品,非常具有东北乃至全国的代表性。也是辽博物馆藏品的一个重要特色离子。辽宁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品质优良,精品荟萃。馆内藏有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和彩墨《东晋无名曹娥挽歌》、“曹圣”张旭的《古诗四帖》、宋徽宗皇帝御赐的唯一草书《千字文》、唐代张玄抄宋的《唐周郭夫人》 宋代的五代山水画鼻祖董源的《夏荆山道候渡图》、宋徽宗的《瑞鹤图》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博物馆馆长来自图书馆。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您曾经服役过辽宁省图书馆馆长,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您在图书馆的工作和博物馆的工作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王小文:博物馆的图书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负责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等。我担任博物馆馆长后,还积极推动两馆合作,如加强博物馆展览中古籍文献的展示和利用,共同开发数字藏品和文创产品等。馆藏文物:铜芯鎏金马镫、木芯马镫。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辽博如何活博物馆、用博物馆?王小文:近年来,辽宁省重视重视文物的修复和利用。一是围绕“深耕传统文化内涵”和“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两大要素,深挖馆藏文化资源,提炼文化文化元素符号,为辽宁文化创意品牌注入文化附加值和设计美感。推出了簪花仕女系列配饰、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等,形成了伟大的文化产业。二是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文物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和传播。文化,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式展览”。三是加强跨境融合。例如,它可以与辽宁省歌舞团合作精选文物,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出情景剧《国宝辽宁》。通过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文物从陈列柜“跳”到舞台。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外国游客和辽宁本土游客的关注点和体验有什么不同吗?王小文:我想,我可以在大洋行旅游,我可以在大洋-潘辛和我的文化中,在我的文化中,在我的文化中,在晋文化中,在我的文化中,在我的文化中,在我的文化中 近年举办“再相见唐朝”、“歌谣八祖”、“中国”书法展,关注服务便利性恶习。除了参观展览,辽宁当地游客也会关注并参与辽博会举办的特色活动,重点是与博物馆互动。培养年轻观众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归属感”。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辽宁省策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意识”主题展的缘起是什么?王小文:策划这次展览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任务”,而是基于辽宁自身的历史传承和现实需求的积极行动。这是挖掘当地本土资源、社区理念培训的实际成果。馆藏文物: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辽宁是中华民族多元化融合的重要之地。作为农牧渔业的混合区和狩猎文化,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舞台。从查海遗址的石龙到红山文化的玉器,从北岩的鸭形铭文到沉阳故宫的大正殿、十王阁,历史文物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当我们梳理这些文化关系背后的故事时,我们发现,多元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史前时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文明的回响,清代从辽阳到沉阳的战略重心,以及各族子弟与黎阳、德绍等群体的斗争。 德绍抗战时期国难。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以集中的方式处理它们。馆藏文物:玉猪龙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这是辽博会期间规模最大的专题展览。这么长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体量下保证完整清晰的叙述?王小文:长篇大论要实现“小体量、大容量”的清晰叙事,首先要以“社区”为主线,细部选择有“纲领”可循。各单位、团体聚焦民族交流、交流、融合的本质,强调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形成和发展;单一民族地方发展的细节被适当简化。这使得展览的叙事具有时间感和深度感,同时又不淡化主题。二是以“标杆文物”为叙事支点,保持叙事清晰度。例如,联合国以北岩冯素甫墓中的鸭形铭文诠释民族文化融合和丝绸之路的价值,结合抗战文物和昔日支援物品,详细讲述各族人民抗击国难的过程。对于特征相似、说明互补的文物,采用“群像”形式展示或简单标注。第三,对于一些因体量限制而无法详细展开的内容,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空间折叠”,如辽东马市、辽西走廊、共和国工业成就等,利用多媒体、数字化展示方式弥补文化文化的空间限制。既保证了现场展览的简洁、清晰,又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深层认知需求。中青报·中国记者青年报:从提高华人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传统的研究和利用应该如何开展?王小文:一是在研究规模上加强“融合”探索。过去,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往往关注某一民族的器物、图案、技艺等“专属符号”。未来应更加注重挖掘文化文化背后的“互动基因”,系统梳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联系。二是用路径推动“叙事”变革。避免将民族文化遗产当孤儿 不再呈现独立的“文化标本”,而是以“整合叙事”为主构建传播载体,通过“文物对话”呈现历史场景,比单一展品更具感染力。最后,实现“当代”价值沟通连接。民族文物的研究和利用不能停留在历史解读,而必须与当代社区建设实践相结合。此外,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可将民族文化关系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民族理论课,并设计研究活动,让青少年亲手触摸、解读文物,培养其群体意识中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