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广州10月31日讯(记者张顺鹏)10月28日,“发现最美铁路·粤东出发新引擎”线上宣传活动在广州启动。由媒体记者和正能量网络骨干组成的50余人“探索团”走进粤东高铁沿线地区,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探索之旅。
长钢龙跨越山川,不仅重塑粤东时空格局,也在轮轨碰撞中奏响人文、经济、科技的动人交响曲。清晨从梅州出发,不到2小时即可到达广州珠江新城喝早茶;晚上从深圳北站出发,夜幕降临时,可以漫步在汕头老城区的骑楼下。这就是G东部高铁网络带来的现实画面广东.
粤东高铁纵贯山海、荒野(中央广播网 王芬 摄)
车轮上的人文之美与文化的共鸣。 “针对列车网络信号不稳定、旅客携带纸质书籍不便等痛点,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服务变革,让阅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九客运段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与在线阅读平台合作,在80多趟列车上推出“书香列车”数字阅读空间。
今年,广州局与中国铁道出版社强强联手,正式推出“广铁阅读”小程序。平台创新性地加入了预缓存功能,有效打破网络瓶颈,保证流畅的阅读体验。至此,“广铁粤都”已覆盖广铁运营的所有列车。广州铁路,用户访问量48万人次,累计访问量85万人次。
在服务规范上,广铁坚持差异化、精细化。京港、沪港方向五组智能动卧列车均配备专属书架和二维码;广深城际列车餐车酒吧变身“微书吧”。调查显示,83%的受访旅客对这些服务给予积极评价。“高铁+文旅”融合模式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梅州叶剑英纪念园、汕尾红色旧址迎来客流高峰;交通便利,潮汕文化、客家风情、海滨风光相得益彰。
经济美景,钢铁大动脉带动区域一体化。俗话说,一条线纵贯粤东,连接海、陆、河。随着甘深、广汕、梅陇等高铁线路的建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已遍布广东,大大缩短了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
梅陇高铁开通一周年,累计进出站旅客突破800万人次,日均进出站旅客突破2.1万人次。这条高铁不仅是中国铁路里程突破16万公里的象征,也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背后是城市能源水平的跃升。梅州依托高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产业链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川县规划建设龙川新城、宝龙新城等,吸引大批企业落户,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高铁+文旅”模式初见成效,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项目增长25%。曾经隐藏在深闺风景秀丽、物产独特的乡村,如今可以从山上进入,并通过便捷的路网与大湾区相连。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沿着乡村铁路轨道不断流动,赋予乡村“颜值”和“产值”。
广州局惠州北动车维修中心(中央广播网 黄黄水 摄)科技之美,智能轨道守护酷暑与出行安全。在广州白云站安全生产安全中心,五个智能模块组成了车站的“最强大脑”,具有组织指挥旅客上下车、监控全站列车运行等功能。这里首创的全景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设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视频自动分析、自动报警。
车站设置的“AR导航+全景监控”,在车站安装了16个全景高清监视器和1000多个低点视频监视器。在智能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可实现重点区域的全景监控、智能分析和时空监控。
广州白云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央广记者 张顺培 摄)ng)
在广州高铁路段,智能维护也展现了科技的力量。车下的白色巡检机器人可以对转向架底部的磨损情况、螺栓是否松动、部件是否失效等进行一系列检查,并可以通过手持PDA报告故障报警。机器人的应用将典型团队的人工巡检工作从70分钟缩短至40分钟,每台机器人可节省2名工人。
在转向架车间,采用智能机械臂,实现了弹簧钢维护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使每个标准组钢弹簧维护所需人员由22人减少到5人,减少了77.3%。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安全出行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贯穿粤东青山绿水的铁动脉,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的范畴。它与连接梅州茶田、汕尾红湾、潮汕骑楼老街,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条有效对接粤东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与大湾区游客、资金的铁动脉。作为“八纵八横”沿海高铁的关键节点,汕头站新辐射力持续崛起,北至武汉、南昌,西至桂林、湛江和大湾区核心,不断为“广东体魄”注入澎湃动能。
长钢龙在粤东大地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勾勒出一条均衡发展、文化自信、人民幸福的未来之路。轨道延伸之处,山川焕然一新,城镇交融。这就是最壮丽的美丽和战争m 中国铁路带来的天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阳光网”客户端。欢迎新闻提示,24小时新闻报道400-800-0088;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中央广播电视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进行网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CCTV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对任何不尊重行为承担责任。